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其他省招考信息 事业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招聘信息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成立于1963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乌兰察布东街120号,是专业从事草学研究的国家级研究所,也是唯一的中央驻区正厅级科研事业单位(公益二类)。研究所历年在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试点试验研究、全国主要栽培牧草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草原机械装备方面获国家级奖4项,占全国草业领域获奖的4/9。现有在职职工16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12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71人;有博士学位的6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3人。

目标任务:以我国60亿亩草原为研究对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和“三个面向”重要指示精神,发挥草原科技优势,立足全国草原生态和草牧业发展大局的战略定位,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提供强力科技支撑的总体目标要求,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新形势新任务。

围绕新时代新时期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瞄准草原生态建设与草牧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从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和社会公益服务为主,重点突破国产新品种、新产品、新装备创制、应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生态产业化进行全链条科技攻关的系统部署,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以推动草牧业相关学科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推动科技活动更加聚焦创新,形成一批与世界科技前沿接轨或引领世界科技前沿、支撑行业发展、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成果,推动草牧业产业升级和转型,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草牧业发展方面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彰显现代草原科研院所国家队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研判新时期新形势下草原和草牧业学科重要的热点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把握草牧业重大产业瓶颈问题,重新梳理新时代草原所的主要职责任务,重点聚焦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保存与利用;草新品种培育、制种与栽培研究;草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草地灾害预警与防控;草地机械与装备研创;草地生态保护利用、管理与政策研究;草牧业突发问题应急任务7项主要职责任务。

机构设置:研究所内设机构12个,其中,职能部门4个,即:综合(党办人事)处、科技管理处、财务管理处、成果转化与条件建设处;研究中心5个,即:草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中心、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利用研究中心、牧草安全生产与加工利用研究中心、草畜产品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研究中心、草地生态遥感与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支撑部门3个,即:牧草及草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草业科技信息中心(期刊室)。

科技平台:草原所现是中国草学会草业经济与政策委员会、牧草遗传资源委员会两个二级分会的依托单位,主办学术期刊《中国草地学报》;拥有国家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1个,国家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圃1个,国家牧草改良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草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1个,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示范基地1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机构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呼和浩特草种质资源与育种国家长期科研基地1个,农业农村部“草地生态与修复治理重点实验室”“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等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农业农村部遥感应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4个,中俄草地生态与可持续利用联合实验室1个,中俄牧草遗传资源联合实验室1个,在内蒙古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青藏高寒草原和华北农区建有6个野外试验示范基地。

科技成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稳定发展,现已形成学科门类齐全,基础雄厚、平台完备,涵盖整个草牧业的各个关键环节的坚实学科体系。先后承担国家、部门(地区)各类研究项目652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4项,专利208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7项,发表论文2538篇,其中SCI论文87篇,出版著作183部。收集、保存1.6万份优良、珍贵草类种质资源,培育出33个优良牧草品种。

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覆盖中国-俄罗斯-蒙古等国550多份羊草资源的多年生牧草资源圃。创建了我国北方不同草原类型区生产力和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形成了监测评估技术体系,可以进行快速大面积草地估产、草畜平衡估算和草地灾害评估。系统开展饲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创新利用研究,制定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创制出优异育种中间材料。针对北方不同退化草地类型,研制了浅耕翻、补播、沙障等治理退化沙化草原技术体系。在苜蓿、燕麦、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栽培加工领域形成系列研究成果。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同质园,证实了长期过度放牧下,草原植物会呈现以矮小化为主要特征的胁迫记忆现象,发现了维持植物胁迫记忆的影响因素。在草原火灾雪灾旱灾等灾害应急管理技术创新应用、我国草地主要害虫及毒害草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形成了系列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研制出适合于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和牧草收获、加工机械29种。

学术交流:派出专家300余人次,请进专家500余人次。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9个国家30余家科研机构与大学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关系。承担我国科技部、欧盟2020地平线计划、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英国生态系统服务与减贫委员会(ESPA)、日本国际农林水产研究中心(JICAS)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余项,累计经费1000余万元。组织国际会议10余次。建有中俄草地生态与可持续利用联合实验室1个,中蒙草地生态环境野外观测站1个。

人才培养:设有草学学科,是草学一级学科博士和草业科学二级学科硕士培养单位,拥有研究生导师28名,培养博士学位人员44人、硕士学位人员239人(其中统招硕士120人,农业推广硕士75人)。在培博士研究生14人、硕士研究生25人。

成果转化:围绕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草原生态保护与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内蒙古草地重大害虫为治理对象,构建了草地害虫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推广技术5项,累计推广面积26万亩,实现新增产值38000万元;推广应用基于物联网的畜产品溯源技术1套,推广面积180万亩,为合作牧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364万元;推广我国北方草地主要害虫及毒害草绿色防控关键技术5项,累计推广面积240万亩,减少化学农药用量15%-20%,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6864万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2018年在锡林浩特重度退化草原建设高效人工草地400亩,获得经济收益达8万元;在锡林浩特进行1000亩退化草地补播治理及节水放牧型草地改良技术推广示范,获得经济收益达20万元。

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的23个定点试验牧户进行草畜平衡、草地恢复和草场生产经营等相关草地知识普及,发放草牧业科普丛书600余册;向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镶黄旗、多伦县,及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呼和浩特市沙尔沁乡、河北廊坊、青海玉树等地发放草原所编著的科普系列丛书1200余册;多次举办苜蓿有机肥施用及气象信息利用技术培训班,面向草原管理部门、苜蓿种植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及农牧民普及相关科学技术。

科技支撑:

分析测试中心:拥有平台三个“草产品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签定机构”及“农产品安全科谱示范基地”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草业科技信息中心(期刊室):主办学术期刊《中国草地学报》,被国内外多种数据库和二次文献收录,是中国草学会草业经济与政策专业委员会、中国草学会牧草遗传资源委员会理事长单位。

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营业务覆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品营销、草业技术开发三大领域。经营范围包括草地资源开发与利用、草地改良技术应用与推广、牧草种子生产与加工、牧草产品生产与加工、草地机械开发与营销、动物饲料研发、草地鼠虫病防治、草坪绿地工程建设、沙害治理及植被恢复、草业科技中介、培训与服务。

版权与免责声明:
返回顶部

地址:中国-云南

Copyright 2015 - 2024 就公网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